踐行總書記囑托,格藍若在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到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考察時,觀看了一批科技創新成果,武漢格藍若的最新成果就位列其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踐行囑托,武漢格藍若正步履不停,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在武漢格藍若實驗室,將一臺檢測設備裝入變電站,構建虛擬標準器模型,就能實時獲得電力互感器的誤差數據,提前察覺故障隱患并作出干預。這種遠程在線實時評估,曾是個世界性難題。
武漢格藍若電氣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熊少華:“按照國家計量法的規定,每4年到10年都要做互感器的精度校準,要攜帶重達10噸的一個標準器去輔助校準。可能4年之間,如果出現問題我是不知道的,我們根據物理特性采集電壓信號,把它形成我們的大模型,每天可以獲取整個設備誤差狀態的實時曲線。”
武漢格藍若電氣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匡林:“從2019年推入市場以來,這個產品也是填補了國際和國內上的一塊空白,我們現在的這個市場占有率是做到這個行業排名第一 ,超過了50%。”
從公司成立到產品上市,格藍若只用了短短一年。2018年,武漢格藍若成立,那時,我國110kV及以上高壓互感器超過100萬臺,而在線監測裝置是一片空白。格藍若得知華科大擁有相關技術,于是主動對接,共同研發創新成果。
武漢格藍若電氣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匡林:“把華科的教授和博士生,引入到公司的這個實際研發當中,在市場上獲得的收益反哺到高校的科創團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迫切”二字,格藍若深有感觸。這些年,格藍若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占公司總人數的四成以上,研發投入占歷年累計收入的25%。今年,格藍若又投入了40多名研發人員,于上個月成功推出移動式監測裝置,在維持監測精度的同時,將原本搬不動的“立柜”,做成了便攜的“手提箱”。
武漢格藍若電氣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熊少華:“老式是七天一個數據窗,一天一個結果,它可以兩個小時出結果,客戶使用成本會下降很多。”
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北的殷切期望。今年,格藍若投入8000萬元,將華中科技大學陳學東院士團隊超精密減震系統、人形機器人等技術專利在漢轉化,填補了國內高端主動減振器技術空白。作為湖北人形機器人整機技術攻關“鏈主”,眼下,格藍若和華科大攜手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勞動者一號”正加快腳步,預計年底可實現行走,未來將廣泛應用于電網巡檢、應急救援、養老陪護、家政服務等多個領域。
武漢格藍若智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竇峭奇:“從電網里面的人工智能對電網賦能,然后到了半導體行業的精密制造,到微納制造到人形機器人,我們一直都在持續創新,真正能做到國產替代。”
(長江云新聞記者 汪佳睿 唐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