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航拍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
11月5日,在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展廳,武漢格藍若精密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竇峭奇和該公司開發的人形機器人——勞動者1號(小名“大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攝)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企業家要增強自信、志存高遠、協同發力,在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不斷建功立業。11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到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考察,觀看科技創新供應鏈平臺成功案例展示和科技創新成果,了解推進科技創新的舉措,同科研人員和企業負責人深入探討交流。“倍感振奮,備受鼓舞!”11月5日晚,武漢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武創院”)院長李錫玲回憶總書記考察時的點滴細節,十分激動。這家運營僅兩年半的新型研發機構,是湖北科創供應鏈中心所在地。“集聚全國乃至全球創新資源,以湖北科創供應鏈‘天網’平臺為依托,讓這些資源深度融合、催化和裂變……”李錫玲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講述她向總書記匯報的內容,表示要牢記囑托,在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建功立業。
走進湖北科創供應鏈中心,人形機器人“大壯”引起習近平總書記的注意。“我向總書記介紹,這是湖北自主研發的,初衷是解決偏遠山區無人值守的變電站養護難題。”武漢格藍若精密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藍若”)負責人竇峭奇說,市場需求是科技創新的關鍵靶點。篤定方向后,格藍若在“天網”平臺發榜,華中科技大學院士團隊迅速揭榜,雙方聯合研發。“人形機器人是前沿領域,在市場上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天網’平臺不僅解決了我們的引智難題,還為‘大壯’找到了潛在的應用場景。”在竇峭奇看來,“大壯”的誕生是湖北科創供應鏈“全程伴飛”創新的生動詮釋。“總書記問,明年能不能應用?我回答說,明年會小批量試用。”竇峭奇信心十足。通過湖北科創供應鏈“天網”平臺的精準需求匹配,武創院智能工業軟件研究所迅速實現應用場景拓展,成立當年就實現營收數千萬元,今年有望翻番。該所所長、武漢十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佳回憶,總書記踱步上前詳細察看展臺,“聽說我們的產品已成為湖北船舶產業排名第一的國產CAE仿真軟件后,總書記點了點頭,語重心長地說要加強應用。”在“高產高蛋白宜機收玉米培育”成果展臺前,習近平總書記駐足停留,仔細詢問研究和應用推廣情況。“我們向總書記報告,我國玉米籽粒蛋白含量每增加1%,可替代700萬噸大豆豆粕。發展高蛋白玉米,可減少大豆進口。”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團隊歷經研發攻關,已實現玉米蛋白含量從8%到12%的躍升。嚴建兵說,糧食安全是食物安全的基礎,高產高蛋白宜機收玉米具備為飼料蛋白提供源頭支撐的潛力,有利于提升我國肉蛋奶等優質食品的供給能力。“習近平總書記和大家握手道別時,專門肯定了我們的探索,叮囑我們要把這件事情做好。”嚴建兵說,我們將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繼續以國家的重大需求為導向做好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以科技力量保障糧食安全。
“到現在還非常激動!”湖北三峽實驗室法定代表人、常務副主任李少平心潮澎湃,他告訴記者,在“資源共享”展臺前,總書記停下腳步,細細端詳展臺上的磷礦石。“總書記親切地詢問,黑磷是怎么生產的,主要用在哪些方面。我介紹,黑磷從磷礦石中提取,是一種新興的二維半導體材料,在光電器件、新能源電池和工業催化等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李少平說。湖北三峽實驗室由興發集團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武漢工程大學、三峽大學等10余家單位共同組建,聚焦磷石膏污染防治與綜合利用、微電子關鍵化學品等方向開展技術研發。通過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三峽實驗室整合省內外的科研力量,在全球率先實現高穩定性黑磷晶體單批次100公斤的可控制備,并首次實現黑磷改性貴金屬催化劑的工業化應用。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不僅需要專注的研發,還需要長期的投資。在武創院生命科學工具產業研究所展臺前,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三款心血管領域的全球首創產品,詳細詢問研發進展和上市情況。“我向總書記匯報,這三款試劑盒產品可用于暴發性心肌炎、心梗后心衰、主動脈夾層的快速檢測、診斷,目前均處于臨床階段,計劃明年上市。”武創院院長助理王慧中說。武創院創新采用“共投共擔”的項目孵化模式,即對風險較大的早期項目,武創院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先按科研課題經費支持,待有市場化融資時再把投入資金轉成股份;在項目相對成熟的成長期,則以市場化產業基金進行投資。“共投共擔,不是簡單的政府和企業一起出錢,而是遵循成果產業化規律,在不同階段讓政府、企業分別承擔不同的風險,更科學也更有成效。”王慧中說。“總書記對我們科技工作者的囑托,我一字一句都刻在心上。”武漢市聚芯微電子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聚芯微”)創始人、CEO劉德珩說,他向總書記介紹了聚芯微荷蘭研發中心運營情況,“通過湖北科創供應鏈平臺歐洲分中心架橋鋪路,我們正持續聚攏歐洲集成電路領域的頂尖人才。”劉德珩介紹,聚芯微自主研發的國內首顆用于人臉識別的ToF傳感器芯片、屏下光線傳感器芯片和中功率智能音頻功放芯片,打破了日本和歐美企業的技術壟斷,已在國產高端手機和平板電腦上應用。立足湖北,放眼全球,一項項源自湖北的尖端技術產品,不斷閃耀國際舞臺。在武漢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元生物”)“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展臺前,總書記停下腳步。人血清白蛋白是人體重要的蛋白質,被稱為“救命藥”,以往從血漿中提取,60%以上依賴進口。禾元生物從水稻中提取高純度人血清白蛋白,俗稱“稻米造血”,目前已完成臨床3期試驗并提交新藥注冊申請獲受理,預計2025年面市。“總書記非常和藹可親,對科研工作十分關心。我們會堅持自主創新,持續攻關,研發出更多造福人類的新藥好藥。”禾元生物代表李雪說。“自主創新要面向社會需求開展,像我所在領域,就是要讓遙感衛星技術發展不再停留在發論文的層面,而是真正服務于人民群眾。”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李熙說。展板顯示,在“珞珈二號”“珞珈三號”衛星基礎上,武漢大學已計劃到2030年發射200余顆衛星,構建“東方慧眼”智能遙感衛星星座,建立從全國到全球的服務系統,5天覆蓋地球一次,為各行各業賦能。“步出展廳時,總書記看到墻上張貼的辦院理念‘因聚而變 惟創則新’,稱贊這個機制非常好。”李錫玲說,“湖北科創供應鏈中心有信心、有能力呵護好每一顆創新種子,讓它們在荊楚大地落地生根、茁壯成長。”